绰尔河农牧场50年变迁事:从自建水电站到种“科技感”田

2023-08-09 14:51:37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呼伦贝尔8月9日电 题:绰尔河农牧场50年变迁事:从自建水电站到种“科技感”田


(资料图)

作者 张玮 张东阳

立秋一过,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农垦绰尔河农牧场即将迎来丰收季。防汛保收成,农牧场职工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

进入汛期后,绰尔河农牧场连降大雨,河水暴涨,农牧场职工董元权一直惦记着已经处于闲置状态的哈布气水电站,他约着同事前去查看。

全程参与水电站建设的姑父国立洲也放心不下,跟着董元权一同前往。

图为哈布气水电站。 张东阳 摄

“泄洪通道被倒伏的树木堆积阻塞,已经威胁到坝体的安全。”在国立洲的指挥下,董元权和同事们进行紧急处置。

董元权说,水电站是老一辈农垦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现在我们定期对它进行维护,确保它随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1976年,建场不到7年的绰尔河农牧场被国家确定为后防建设基地,但没有电力供应是建设中的一大难题。为保证基地顺利开发建设,绰尔河农牧场决定修建水力发电站。

“那时候,在没有施工图纸、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前提下,我们用10年时间,腰背肩扛,点亮了万家灯火。”当年国立洲还是一个不满20岁的小伙子,他介绍,“尤其冬季,这里的气温跌破零下二十摄氏度,为了修建大坝和压力前池的土石方,工人们从没休息过。”

就这样,一边设计、一边施工,农牧场依托自身的技术力量解决了水轮机基座的铸造和安装难题。

1986年,经过多次修改论证,哈布气水电站经过数次调试正式投入使用。农牧场400多户职工以及学校、厂站、医院等10多个单位都用上了水电。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2004年,绰尔河地区通上了国网电力,哈布气水电站也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截至2004年底,哈布气水电站累计运行发电1680万度。

如今,水电站的蓄洪和灌溉工程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农垦职工会定期对它进行维护。

绰尔河农牧场职工田升平告诉记者,目前水电站状态良好,如果需要的话,通过简单维护保养,它依然能够达到正常的运行状态。

绰尔河农牧场公司党委副书记张增友说:“绰尔河开荒建场以来,历经几代人默默耕耘,从建设水电站到稳定粮食作物面积、调整产业结构,我们一直在探索和突破。”

2016年,绰尔河农牧场开始培育和试种适应高寒地区生长的大豆和玉米,成功把大豆和玉米种植带向内蒙古大兴安岭内陆推进100公里。

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绰尔河农牧场总播种面积9.82万亩,其中种植大豆6.24万亩、小麦1.9万亩、玉米0.58万亩,实现粮油总产量2964万斤,为下一步扩种及品种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而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科技力量成为该农牧场的优选。

前几天,绰尔河农牧场第五连队队长高凤阳和农技人员在对大豆长势进行监测时发现,当前大豆大都处于拔节和开花的关键时期,株高和结荚出现不规律情况,这就意味着大豆缺乏生长足够的养分。

高凤阳告诉记者:“大豆处于开花结荚期,这也是需要肥料时候,下一步我们视情况采取飞机飞防追肥补充营养,使豆子的颗粒更加饱满。”

在田间地头,农牧场职工徐可正在操作无人机为农作物送来“营养餐”。“一台机器每天可以完成1500亩的施肥任务。”

徐可说,这种无人机内置了全新的导航系统与算法软件,作业精度大大提高,规划作业路径更精准,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植保成本,能够保证作物成熟所需的营养成分。

图为无人机施肥。 张东阳 摄

近年来,绰尔河农牧场在探索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过程中,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引入生产各个环节。

2023年,该农牧场扩种大豆、增加玉米、优化小麦,种植总面积达8.8万亩,其中大豆5.3万亩、玉米3.1万亩、小麦0.4万亩。

同时,这里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精细化、变量化的田间管理,根据每个单元作物“饥饿”程度精准开具施肥“处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避免了因过度施肥导致的土壤板结,更好地保护黑土地。(完)

关键词:

相关阅读